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考研辅导班详情
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考研辅导班为报考中政法(法大)比较法学研究院比较法学的学员提供高质量的考研培训课程,根据个人情况定制复习知道方案,全程监督管理,随堂作业布置,模拟实战预测。依托多年经验积累,为学员提供实用的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考研动向与相关资源!

参考资料与教材节选
《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考研重难知识菁华》
《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考研核心知识复习宝典》
《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考研谋略宝典》
《中政法(法大)比较法学研究院法学综合+比较法学与民法学考研真题要义批注解析》
《中政法(法大)比较法学研究院法学综合+比较法学与民法学考研最后冲刺高分全书》
《中政法(法大)比较法学研究院法学综合+比较法学与民法学考研要点前沿与热点聚焦》
注:具体教辅材料以实际为准。
辅导师资安排节选
栾老师 授课时间:每周日11:22-19:21
曾老师 授课时间:每周日9:54-14:42
红老师 授课时间:每周三10:14-18:31
郗老师 授课时间:每周六9:13-14:00
党老师 授课时间:每周三8:46-18:56
牛老师 授课时间:每周四8:34-16:31
注:具体时间以师生实际商议为准。
考研经验备考重点
考研英语复习经验概要
英语最重要的是真题!真题一定要好好把握,多刷几遍,我做完黄皮书之后,我又买了一本的阅读(冲刺提高72篇)。我个人感觉这本书比黄皮书的难度小一点,因为到了冲刺阶段,主要的精力集中到了做真题,所以这本书并没有全部翻译。个人建议,这个时期继续做阅读是为了保持做题的感觉,不要刻意追求答案对错。同时,这个时候做阅读也是掐着时间,每篇最多15分钟,我记得自己当时基本是七八分钟一篇。
考研政治复习经验概要
政治我是在10月1号准时开始复习的,政治红宝书先看了一遍,题没做。看完一遍后,拿1000题开始做,做完一节对答案,不对的做个记号(注明一下:肖秀荣的1000题答案就在题目下端,有利有弊,我建议在做第一遍时拿一个纸片挡着,错的好好看看注解。最终冲刺时已经没有时间每道题都研究了,只能靠印象了)。到了12月份我发现又忘的差不多了,我又看了一遍红宝书,复习了一遍1000题,就基本到12月份了。
考研专业课复习经验概要
考研专业课一:法学综合
复习要点:
1. 法学基础知识:包括法学基本概念、法律制度、法律关系等内容。要重点掌握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法律的分类体系。
2. 宪法学:重点关注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、宪法的修改和解释、宪法的实施等内容。要熟悉我国宪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。
3. 行政法学:重点学习行政法的基本原则、行政行为的法律规范、行政诉讼等内容。要了解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。
4. 刑法学:重点掌握刑法的基本原则、犯罪构成要件、刑罚等内容。要熟悉我国刑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条文。
5. 民法学:重点学习民法的基本原则、民事权利和义务、合同法等内容。要了解我国民法的基本制度和主要条文。
复习方法:
1. 系统学习教材:根据考研大纲,选择一本权威的教材进行系统学习。要按照章节顺序,逐一学习各个知识点,做好笔记。
2. 制定学习计划: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,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。要合理分配时间,保证每个知识点都有足够的复习时间。
3. 多做题:通过做题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。可以选择历年真题、模拟题等进行练习。要注意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,提高解题能力。
4. 做好总结归纳:复习过程中,要及时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点,形成自己的复习笔记。可以通过制作思维导图、整理知识框架等方式,加深记忆。
考研专业课二:比较法学与民法学
复习要点:
1. 比较法学:重点学习比较法学的基本概念、比较法学的方法、比较法学的对象等内容。要了解比较法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研究领域。
2. 比较宪法学:重点关注比较宪法学的基本概念、比较宪法学的方法、比较宪法学的对象等内容。要熟悉比较宪法学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领域。
3. 比较行政法学:重点学习比较行政法学的基本概念、比较行政法学的方法、比较行政法学的对象等内容。要了解比较行政法学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领域。
4. 比较刑法学:重点掌握比较刑法学的基本概念、比较刑法学的方法、比较刑法学的对象等内容。要熟悉比较刑法学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领域。
5. 比较民法学:重点学习比较民法学的基本概念、比较民法学的方法、比较民法学的对象等内容。要了解比较民法学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领域。
复习方法:
1. 阅读经典著作:选择一些经典的比较法学和民法学著作进行阅读。要注意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路,掌握相关理论和方法。
2. 学习国际比较法:了解国际比较法的发展状况和主要研究成果。可以通过阅读国际比较法的期刊、论文等,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。
3. 分析比较案例:通过分析比较法学和民法学的案例,加深对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理解。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。
4. 参加学术讨论:参加学术讨论会、研讨会等,与其他专业人士交流和讨论。可以借助学术平台,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。